“胃”雨绸缪—PGIPGII全量程检测

“胃”雨绸缪—PGIPGII全量程检测

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但仅靠临床表现往往难以诊断,胃癌的发生往往经历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等阶段,由于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一旦发现,往往已到中晚期,给病人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胃镜在胃病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难以在人群中普及,为了使胃部疾患早期得到诊断和治疗,胃蛋白酶原应运而生。

什么是胃蛋白酶原(PG)?

胃蛋白酶原作为存在于血清中的胃健康灵敏性指标,已逐渐被应用于临床。

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通常我们会根据其生化性质和免疫原性将其分成2个亚群,1-5组分的免疫原性相同,称为胃蛋白酶原Ⅰ,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组分6和7被称为胃蛋白酶原Ⅱ,除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外,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的黏液颈细胞以及十二指肠上段也能产生胃蛋白酶原Ⅱ。
通常情况下,约有1%的PG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血液循环的PG在血液中非常稳定。血清PGⅠ和PGⅡ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也间接反映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当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时,血清PG含量也随之改变。因此,监测血清中PG的浓度可以作为监测胃黏膜状态的手段。
研究发现,在常规体检中大约有15%左右的人的血清PG水平异常,而进一步进行胃镜检查,其中9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部疾病。PGI及PGI/PGII比值明显降低的高危人群的胃癌发生率一般比正常人群高数十倍。  

PG临床应用说明

下表可以作为胃蛋白酶原检测的临床应用参考:

检测项目 正常值范围(正常人平均值) 超出正常值范围的说明
PGI 70-200ng/mL PGI<70ng/mL:胃体、胃底黏膜萎缩或受损,可能与萎缩性胃炎等疾病有关
PGI>200ng/mL:可能与饮食、药物的刺激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有关
PGII 0-20ng/mL PGII>20ng/mL: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窦部的疾病有关
PGR (PGI/PGII) ≥4 PGR<4: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窦部的疾病有关

 

相较于传统检测方式,胃蛋白酶原检测方便,灵敏度高,是非常适合早期胃癌筛查的指标。

PGI/PGII全量程检测的价值

全量程的PG检测不仅胃病监测方面具有非常好的临床价值:一方面可以灵敏的检测出萎缩性胃炎、胃癌等导致的PGI及PGI/II比值进行性降低,还可以及时发现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等引起的PGI、PGII的异常升高;而且在胃癌防治方面更具应用价值:1、可以及时发现萎缩性胃炎和早期胃癌,早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从而降低胃癌死亡率;2、可以及时发现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等,通过药物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在疾病的可逆期阻断其向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等方向发展,从而降低胃癌发病率。

共识/指南

 

正是因为这三个项目的重要作用,被众多共识等文献所推荐进行胃部疾病的检测,内容如下:

低血清 PGI水平和低PGI/PGII比例可作为鉴别胃癌高危人群的标志物。

—–2008 年《亚太胃癌预防共识意见》第16条

建议有胃溃疡、胃息肉病史及腹疼、腹泻、消瘦、柏油便的群体可进行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用于胃癌风险筛查。

—–2014 年《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

联合检测血清G-17、PGI、PGI/PGII比值及HPylori抗体,以增加评估胃黏膜萎缩范围及程度的准确性。

  —–2014年长沙《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

血清胃蛋白酶原PGI、PGII以及胃泌素-17的检测有助于判断有无胃黏膜萎缩及其程度。

—–2017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胃功能三项检查结合内镜精查可以提高对胃癌的诊断率。

—–2017年《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指南》

血清胃蛋白酶原、血清胃泌素17作为胃癌筛查的依据。

—–2018年国家卫健委《关于印发原发性肺癌等18个肿瘤诊疗规范的通知》

筛查对象

以下符合第1条和2-6中任意一条者,建议作为筛查对象:

1、年龄40岁以上,男女不限;

2、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3、H.Pylori 感染者;

4、既往患有胃癌前疾病的人群,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

5、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6、存在胃癌其它高危因素,(如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首页 电话 邮箱 在线留言